网易体育

网易体育
  • 24
    2019.04
    报告题目:从农学到生物资源学的探索之路报告人:陈集双教授,南京工业大学时间:2019年4月25日(星期四)下午3:00地点:河海大学西康路1号海洋学院507会议室报告人简介:陈集双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工业大学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江苏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负责人,中国柿子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理事长。高教出版社《生物资源学系列教材》主编,科学出版社《生物资源系列教材》主编。陈集双教授倡导生物资源产业利用;推动建设生物资源学科;团队首创生物质仿藤新材料,获得国家金奖;其工作得到习近平、李学勇等领导批示支持,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头版)、光明日报(头版)、江苏卫视、浙江经视等主流媒体报道。
  • 16
    2019.04
    报告题目:ImprovingpredictionskillsofglobalforecastmodelsforwesternNorthPacifictropicalcyclones报告人:冯向波博士,英国雷丁大学时间:2019年4月19日(周五)下午3:00地点:河海大学西康路1号海洋学院507会议室报告人简介:冯向波博士,英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ResearchScientist。2010年获得河海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成功大学(台湾地区)、德国罗斯托克大学、英国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和英国雷丁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研究兴趣为:台风特性的演变和预报,海平面变化、海气相互作用,资料同化等。在CoastalEngineering,JGR,GRL,BAMS,QJRMS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1部,专著章节1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
  • 15
    2019.04
    报告题目:SoutheastIndianOceanmarineheatwaveeventanditsinteractionwiththetropicalPacific报告人:张磊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时间:2019年4月23日(周二)上午10:00地点:河海大学西康路1号海洋学院507会议室报告人简介:张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后。2015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大气与海洋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热带气候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是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热带印太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有23篇文章发表在JournalofClimate,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ClimateDynamics等国际主流期刊。研究工作在2018年度先后被美国地球物理学协会(AGU)评选为研究热点,以及被福布斯杂志报道引用。2018年度获得TAO杂志(Terrestrial,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sJournal)颁发的“年轻科学家奖”。现主要担任NatureComm
  • 12
    2019.04
    报告题目:中国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关键技术报告人:陈建文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时间:2019年4月15日(周一)上午10:00地点:河海大学西康路1号海洋学院507会议室报告人简介:陈建文,博士,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工程”副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海洋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先后主持国家专项项目19项,系统研究了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查的战略性方向和目标,创建了沉积相综合分析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等时地层对比方法,海域盆地沉积模型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对南黄海盆地油气地质有创新性认识;推动了南黄海海域战略性油气调查,引领和带动了该海域商业性油气勘探工作。研究成果“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探测技术”突破技术瓶颈,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度地质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135篇,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奖项4项。
  • 10
    2019.04
    报告题目: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纬向梯度的长期趋势报告人:连涛博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时间: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下午3:00地点:河海大学西康路1号海洋学院507会议室报告人简介:连涛博士,2014年于浙江大学获得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现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从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ENSO的模拟与预报等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在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JournalofPhysicalOceanography、Climatedynamics,JournalofClimate,NatureGeo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
  • 04
    2019.04
    报告题目:海洋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对模式系统性误差的影响报告人:朱聿超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时间:2019年4月9日(星期二)下午3:00地点:河海大学西康路1号海洋学院507报告人简介:朱聿超博士,2018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IOCAS)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从事海洋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优化和气候模式系统性误差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目前已在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JournalofPhysicalOceanography、Climatedynamic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
  • 04
    2019.04
    报告题目:OceanicVerticalMotion:Dynamicsclassicalversusnewdiagnosticapproaches报告人:裘波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时间:2019年4月12日(周五)下午3:00地点:河海大学西康路1号海洋学院507报告人简介:裘波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1986年获同校物理海洋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同校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做博士后,1992-1993年被伍兹霍尔研究所聘为助理研究员。1993-1998年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助理教授,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成为终身教授。裘波教授主要从事海洋动力学研究,是太平洋西边界流和大尺度环流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具有很高的国际学术声望。裘波教授还在国际气候变率与可预报性(CLIVAR)太平洋委员会、亚澳季风委员会和美国Argo执行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任职。裘波教授每年定期来我院进行合作交流,指导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并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学术建议。截至目前,裘波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29
  • 03
    2019.04
    报告时间:2019年4月4日(星期四)上午9:30报告地点: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农业工程学院李仪祉馆214会议室报告题目: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hydrologicalandwaterqualitymodelforagriculture报告人:齐志明报告人简况:齐志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农业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资源工程系终身副教授,长期从事水资源与环境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包括:水文与环境建模,气候变化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以及灌溉与排水工程等。在国际知名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论文66余篇,担任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协会(ASABE)AOC分会主席,《TransactionsoftheASABE》、《JournalofEvnironmentalQuality》期刊副主编,《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等国际主流期刊的审稿人
  • 26
    2019.03
    报告题目:虾蟹新型病原——螺原体的发现和研究报告人:王文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时间:2019年4月3日下午3:00地点:河海大学西康路1号电气馆507报告人简介:王文,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为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水生动物资源与利用方向带头人,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主任,亚洲支原体学会常务理事。2007.12-2008.12曾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学系研修。自1998年开展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颤抖病”的研究以来,她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8项,国际上首次发现水产新型病原——螺原体,完成了从病原发现、病原分离和鉴定、病原的命名、病原基因组学及宿主免疫机制等一系列研究,发表相关论文96篇,其中SCI期刊79篇,40篇为同领域前10%(SCI-Top)期刊。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SC/T7220-2015),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建立了虾蟹螺原体疫病的快速检测和防治技术,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荣获江苏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渔业巾帼科技能手、全国优
  • 25
    2019.03
    报告题目:日本俯冲带的速度结构、各向异性与俯冲过程报告人:黄周传,副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点: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海洋学院507室时间:2019年3月27号(周三),10:00报告人简介:黄周传,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并于2011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在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分别任JSPSGlobal-COE研究员、洪堡研究员。获得2013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3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4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刘光鼎青年科技奖”,2015年度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B类),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从事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例如岩石圈与软流圈各向异性与构造变形,以及俯冲带的精细速度结构、各向异性与大地震发震机制。有33篇相关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地学主流期刊,其中16篇文章发表在JGR-solidearth、EPSL、GRL这些NatureIndex期刊。并且,其中一篇研究日本海沟到日本海的地壳上地幔地震